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八荣八耻”给了思想一个基点

作者:载于4月10日《台州日报》    新闻来源:载于4月10日《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4-12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对“八荣八耻”需要从两个角度解读。
  第一,从国家的战略角度。21世纪是中国持续崛起的世纪,然而,在崛起的过程中,一些非经济性的“软”因素将直接决定崛起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作为21世纪中国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整个国家完成转型并强势上升时期,对未来的信心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一系列数字背后的硬性力量上,更应该在多元文化视野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理性的头脑,找到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元”。中华文明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包容性,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进入华夏文明的“领地”,都往往会被“驯服”,反而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它的最大缺点也是它的包容性,它使任何一种批判性的甚至“极端”的文化实现“软着陆”,从而无法从根本上对自身进行“自裁”。大学是进入社会的最后堡垒,大学生作为社会的“输入”因素,其自身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将直接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双向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给处于“战略迷茫“期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基准,以此,我们将重新审视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人,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更加坚定与自信地成为改革的中流砥柱。
   第二,从改革的角度。人是改革者,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但人的复杂性在于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存在。他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改革仅仅是一种手段。缺乏精神力量的改革必无持久动力。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中国人的腰硬了起来,但这种硬与其说是“到达了的幸福”,不如说是“开始了的痛苦”。因为绝对收入增加的幸福远比不上相对收入差距拉大的痛苦。对改革的质疑接踵而至,诚信的缺失、道德的下滑、公信力面对强权的无能等等,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混乱。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应时而提。对社会道德的模糊地带、对国家社会的大是大非,“八荣八耻”给予了明确界限。什么是幸福?我以为,幸福是对未来的美好预期,而对未来的预期建立在对今天的判断之上。“八荣八耻”荣辱观给了我们对今天的判断一个坐标,给未来预期一个理性稳定的框架。作为一名大学生,以这种坐标来对照自己,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莫大的幸福,改革的激情油然而生。凝聚社会对改革的共识,改革才能不断攻坚,而大学生群体作为体制内的资源分享者,对改革的认可将直接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
  一个没有长远眼光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任何一个重大战略的谋划都需要一个基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这种基点的中国人,走向未来的每一步都漫溢着夯实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