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红松时评:人往“低处”走

作者:载于2006-04-21 《台州晚报》    新闻来源:载于2006-04-21 《台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06-09

    老话说,“人往高处走”。然而,老话未必正确———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人往低处走”的提法显然更妥当。
  4月13日,台州学院举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先进事迹报告会,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团委、学生会在会上发出倡议,号召2006届全体毕业生下基层建功立业(4月15日《台州晚报》)。
  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其实就是鼓励“人往低处走”。
  就大学生择业成本而言,“高处走”的成本往往较高,而“低处走”的成本则相对较低。就大学生发展空间而言,“高处”人才多,用武之地相对较少,其发展空间往往“高处不胜寒”;“低处”人才少,独当一面的机会相对较多,其人生价值也容易实现。
  比如台州学院2003届数学专业毕业生林远健,毕业后来到四川省松潘县,成为全国首批、台州高校第一位“西部计划”志愿者。短短两年内,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由“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公益性团体———“松潘志愿者助学会”,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我为西部作奉献”的扶贫接力活动等,先后募集资金8万余元,资助当地贫困学生131名,建立了3个“爱心书屋”。林远健本人也获得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银质奖章”。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在同届学生中,林远健毕业成绩并不出众。但是,“低处”的奋斗,使他的业绩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林远健的事例表明:“低处”虽然艰苦,却能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成长、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才匮乏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低处”面貌要改变,离不开大量人才。
  最新资料表明:中国城市每年有1500万人就业,其中10个会有4个是大学生,而实际只要1-2个就足够了。而中国70万个农村中,每村每年至少要1-2个大学生成为领导力量。可见,大学生“上山下乡”,投身新农村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之举。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是青年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的许多优惠政策也将在今年付诸实施,这为大学生到基层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识时务者为俊杰。愿更多的大学生能在“低处”中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