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浪网]奉化培智学校爱心送教团队:为智残儿童绘出一片蓝天

作者:佚名    新闻来源:新浪网浙江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5-28

 有一群孩子,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很多连基本生存能力也没有,他们被称做“智残儿童”。有一群人,他们正努力用爱心为这些孩子描绘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他们就是奉化市培智学校“爱心送教”团队的成员们。

  送教上门,给智残儿童一个感知世界的机会
  又是一个周六的清晨,“爱心送教”团队成员之一的周凌萍一大早就走出家门,前往奉化市溪岸家园小区,因为那里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在等待她的到来,这位学生叫“川川”。18年前,川川的出生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喜悦,刚出生的他就被诊断为大脑严重缺氧,属于一级重度残疾。看到川川这个样子,他的母亲选择了离婚并丢下孩子独自离开。川川的父亲一直打着零工,微薄的收入让生活难以为继,于是川川的爷爷奶奶便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为了获取经济收入,奶奶每天4点多起床扫马路,8、9点钟回来给川川做吃的,等川川吃好饭后不久又出门了;爷爷则每天寸步不离陪着川川。但是这一切,川川都不知道,因为他的智力始终停留在出生时的水平。
  三年前,奉化市培智学校的老师找到了川川的爷爷奶奶,表示愿免费为川川进行感觉统合培训,即通过借助外物来培养智障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平衡感等。
  周凌萍告诉记者,刚见到川川的时候,川川对身边的事物没有感觉,只会呆呆地坐在床上。现在,他不但学会了叫“爷爷、奶奶、爸爸”,还学会了情绪的发泄,高兴了会笑,生气了会躲在角落或者不理人;看电视的时候,遇到自己喜欢的节目会拍床;偶尔还会跟老师握握手。
  周凌萍说,让川川有自理能力基本不可能,但希望通过这样一对一的帮教,能让川川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三年换来一个眼神,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晶晶今年15岁,医院诊断为重度脑瘫,被寄养在奉化市福利院。从2011年2月开始,“爱心送教”团队成员张雯芝负责起对晶晶的一对一教学。张雯芝告诉记者,来之前她以为这里的孩子与培智学校里的学生相差不会太大。但是到了才发现,困难要比想象中得大,很多像晶晶这样的孩子,根本很少或者没有有意识的情感表现,眼神无法集中,非常抗拒陌生人。
  张雯芝说,刚开始的时候,她退缩过,因为讲了半天,孩子根本不理你,觉得无从下手。但看到别的同事一直在坚持,所以也要求自己调整心态。慢慢地,她发现晶晶喜欢看亮的东西,喜欢听音乐。“先发掘兴趣点,再混熟,然后从握手、微笑开始。”这是张雯芝制订的教学方法。
  张雯芝告诉记者,今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晶晶终于给了她一个沟通的眼神,那一刻,她觉得这些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对她义务送教的最大鼓励。

  爱心送教——为智残儿童绘出一片蓝天
  奉化市培智学校校长王力多告诉记者,学校创办于2010年9月,当时有部分重度残疾的孩子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家长希望学校能有一个送教上门的服务。学校通过相关部门收集了一些家有残疾的家庭情况后,一一进行了家访。2011年2月,学校带着统计结果向奉化市教育局提出“爱心送教”想法,而此时教育部门正好有类似计划,于是双方立即开始筹备这个活动。随后向学校老师发布了这个消息,得到了所有老师的积极响应。很快“爱心送教”团队成立了,团队内的所有成员不计报酬,每周六上午义务送教上门。
  据了解,“爱心送教”团队成员目前已经发展为11个人。在送教实施过程中,教育孩子认知方面的问题不大;但由于团队中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孩子康复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王校长说,“爱心送教”活动已经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原计划的一对一教学,在有些场合(如:福利院)已经改为了一对二教学(即一个老师教两个学生)。他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如果有爱心人士愿意出力的,可以到奉化培智学校进行学习和加入“爱心送教”团队。

  人物名片:
  奉化市培智学校“爱心送教”团队成员,他们分别是:王力多、王文彬、王亚钱、孙月萍、张秋阳、张雯芝、杨琴波、林宏江、周科平、周凌萍、莫莹素。
  注:文中所有学生姓名均是化名。

(载于新浪网,链接http://zj.sina.com.cn/edu/jyzx/2014-05-12/07491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