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台州日报]张天星:用阅读,深入平凡的世界

作者:林立    新闻来源: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6-06

    张天星,男,43岁,文学博士,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近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记者:最近正在读的书是什么?
    张天星:我的专业是古代文学,畅销书读得少,最近在读一本旧时著作:《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以下简称《容闳自传》)。原书是英文版的,1909年出版于美国纽约,后由徐凤石、恽铁樵译成中文,191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叫《西学东渐记》。
记者:如何评价这本书?
    张天星:我评判好书要符合三条:经得住时间考验,内涵丰富,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容闳自传》三者兼备。容闳是晚清中国重大社会变革的亲历者,要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革,这本书是必读书籍。
    容闳出生于清末,一生和国家沉浮纠结在一起。大学时,容闳否定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希望向更多国人推广良好的近代教育,这是他的追求,书里他也写到:“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从美国归来后,容闳全力推动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洋的教育计划,这个想法使他进入曾国藩幕府,不停地说服有影响力的大臣。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名奏请下,容闳的教育计划终于获得朝廷批准。1872年,容闳带领首批30名幼童到美国求学,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公派留学。到1878年,前后三批共计112名留学生在美学习。但由于清政府害怕小留学生们被西化,数典忘本、离经叛道,1881年将这112名留美学生全部撤回,最后仅詹天佑、欧阳庚两人完成了学业。但是潮流已经带来了力量和前景,至1906年,出洋留学生已达到17860人,这股潮流一直涌动到现在,2013年中国留学人数是49万。我们得知道,弄潮人是容闳,他是“中国留学之父”。
    《容闳自传》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叫“爱国”。一个人留学,为的是国富民强。而当时这个国,却并不爱他。在美国求学时他的心情总是这样,“整个大学期间,中国的可悲状况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严肃的心情下,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在耶鲁大学时他击败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同学,连续两年夺得英文作文第一名。1854年11月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专制腐朽、硝烟弥漫的祖国,开始推进中国现代化,哪怕被清廷通缉,至死不渝。1901年,被清政府通缉的容闳来到台湾,面对接到清政府行文将其逮捕归案的日本驻台总督,容闳说:“我完全处在你的控制之下,只要你希望这样的话,可以随时将我送交给我的敌人,我随时都准备为中国而死,只要死得其所。”
    译者石霓这样评价容闳:“容闳饱经沧桑的一生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的自传就是一部爱国史。”
    记者:现在和从前相比,阅读类型选择有何转变?原因是什么?
    张天星:如果按照生存型、消遣型、发展型和研究型四种阅读类型划分,我的阅读属于研究型,就是确定了一定的方向和问题,然后围绕方向和问题去阅读。高校教师嘛,职业习惯。偶尔我也需要消遣型阅读,那就上网。
    记者:您的阅读习惯有哪些?
    张天星:我是“不做笔记不读书”。主要记两个方面:一是原著中包含的、觉得对自己富有启发的信息;二是阅读时自己的思想感触。特别是后者,对我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至关重要,阅读时心里有触动转瞬即逝,不记录、捕捉,阅读效果就大打折扣。
记者: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阅读故事和读者分享?
    张天星:1994年,我在大别山的一个山村中学教书,学校偏远,条件很差。当时我特别想上大学,但财政包干,人事权归乡政府,离职进修必须经乡领导批准,愿望等于奢望。当时,我的女友,后来我的发妻,送给我一套《平凡的世界》,我很快就读完了。书中孙少平、少安等人的人生命运、爱情经历,我看哭了很多次。饥寒交迫、受人歧视,这些我都经历过。孙少平食荼卧棘、不甘庸俗、不屈命运,对我的激励很大。最后孙少平没考上大学,我终于比他幸运了一点儿,1994年之后,我自学完成了大学课程,后来考上了研究生。都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我一点都不怀疑。到现在我经常回味,那段阅读《平凡世界》的日子,悲痛欲绝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熬过去就天地宽阔的坎,这个世界其实是平凡的,阅读可以让你深入它,品味这种平凡。

(载于6月6日《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