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刘富丽: 让科研与教学一起飞

作者:陈剑    新闻来源:台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30

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主编《英国文学选读》,与人合译《汉克·雷泽尔诗文集》

记者 陈剑

光是翻开刘富丽老师这两年的“成绩报告单”,记者就感到沉甸甸的——

2014年,她与《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出版合著《哈代学术史研究》,被推荐为浙江省2013-2017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月份被评为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三育人”先进个人,9月《“学生参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索》获浙江省2014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她与聂珍钊教授等合译、出版《汉克·雷泽尔诗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出版教材《英国文学选读》(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9月,被评为台州市首届最美教师。

那盏小灯泡啪地爆了,从此她抱定做事要严谨

刘富丽读初中时,物理老师姓苑, 是位中年女性,讲课条理清晰,做事干脆利落,小富丽很喜欢她。“我每次物理考试都是满分,受老师偏爱,一直担任物理课代表。”刘富丽向记者打开话匣子。

一次,苑老师让小富丽带同学们做物理电路实验,也就是让同学们把电路连接好,先串联,再并联,课代表的她检查之后,再合电闸,通电。

有一组同学合上电闸,小灯泡啪地爆了,电阻丝也断了,同学们乱作一团。她去办公室报告,苑老师到实验室一看,勃然大怒,痛骂她一顿。当时小富丽感到特委屈,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转。从那以后,再也没出现类似情况。做事严谨、细致,追求完美的习惯她慢慢就养成了。

“这让今天的我仍受益无穷。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当时是我没检查好,还是同学操之过急,没等我检查就合闸,才造成电路短路。但这件事让我相信,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味的表扬、鼓励,并不一定就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养成。”如今已为人之师的刘富丽对此深有感触。

浙大读博:新思想不断碰撞

2013年9月,刘富丽被浙江大学录取,在自己所崇拜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吴笛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拿这个学位让我分分钟都感觉压力山大。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撰写博士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吴老师鼓励我按照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内容,他用自己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和大家的敏锐,让我的研究内容产生了新意和价值。”刘富丽说。

除了恩师,她还选了张德明老师的课。张老师的社会担当,深厚的学养和活跃的思维让他的课堂上新锐思想不断碰撞、炸裂,旧作品常在讨论中出新意。

“从2002年来到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转眼已14年了,一路上有风也有雨,感恩身边有这些前辈和朋友,他们让生活和工作都如此美好。”谈起在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的执教生涯,刘富丽有诸多感慨。

用科研反哺教学,在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论文

搞科研,压力要远远大于教学,因为不发表的东西不叫科研成果,而发表文章比撰写文章更加艰难,尤其对于地方院校而言。

在评“副高”之前,刘富丽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英汉翻译的主位推进模式”,那篇文章她写得用心,也经过很多大家、前辈指点,包括她的硕士导师李运兴教授,她的目标是把文章发在一流的专业期刊上。因为当时毫无信心,不知哪家期刊能接受,就一次投给10家一流和准一流的核心期刊,包括一级权威核心期刊。

等到稿子大概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后,刘富丽给编辑部打电话,刚巧找到了王克非老师。她道出自己的担忧,即自己是无名小辈,所在学校又是地方院校,不知文章能否进入审稿程序?

王老师的回答掷地有声:“这是一本全国外语工作者瞩目的刊物,我们要听到全国各地的声音。”

一个月后,她收到专家评审意见和修改建议。惊喜之余,感觉又掉进一个深渊。修改建议高屋建瓴,写文章时模模糊糊觉得有点说不清楚的一个细节,其实是一个概念难以厘清,找遍中外文献,也没找到可以参考的论述,就怀着惴惴不安,放在那里,结果被火眼金睛的专家抓了出来。她反复思考、查阅文献、再思考、再查阅,半个月,不能下笔。忽然有一天早晨,灵光一现,答案出现在眼前。马上动笔,一周后提交了修订稿,专家通过。

苦过未必是坏事,苦尽甘来,那种快乐难以言表。

出版译本《汉克·雷泽尔诗文集》

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刘富丽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到华中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聂珍钊教授。

在武汉的一年,她得到聂老师的不断鼓励、指点和悉心指导、帮助,一共发表论文7篇。回来之后,又陆续修改、发表论文三篇,其中A&HCI收录三篇。

在华中师范大学访学期间,有一件事让刘丽富记忆犹新——

2009年一个秋夜,聂珍钊老师拿出三本诗集,分别是《日子》(Days)、《段落》(Portions)和《新精神》(The New Spirit),作者是汉克·雷泽尔博士。

“聂老师在给我们传阅诗集的过程中,简单介绍了雷泽尔博士:阿拉巴马大学教授,副教务长,诗人兼批评家,当代美国诗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语言派诗人交往甚密,与马乔瑞·帕洛夫教授和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交情深厚。那三本诗集封面设计得诡异神秘,画风的卓尔不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复印了三本书,慢慢读。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刘富丽告诉记者。

2012年上半年,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聂珍钊教授引荐,刘富丽赴阿拉巴马大学从事汉克·雷泽尔及当代美国诗歌研究。

其间,除了定期与合作者兼导师雷泽尔博士研讨他本人及现当代美国诗歌的创作和诗学理论之外,刘富丽还对他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访谈以先锋派诗歌和当代诗歌流派的创新性为中心,广泛讨论了美国诗歌,范围从当代美国诗歌、语言诗到雷泽尔本人诗歌的独特性。

“我产生了翻译雷泽尔诗歌的想法,得到他本人的热情响应,亲自从17本诗集中精挑细选,并反复和我商榷每一首诗在诗集中的作用、位置和翻译时的处理细节等问题。当来自13本诗集的66首诗歌全部选定,我觉得要让中国读者了解雷泽尔博士的诗学观,还应该把他作为评论家的声音写进书里。”刘富丽说。

这本题为《汉克·雷泽尔诗文集》的译本已于去年11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将课堂融入“戏剧表演”

“我的课堂也尽量避免一成不变,陷入僵化。学习戏剧时,我一般不会给学生讲文本,而是让他们进行戏剧表演,自己完成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介入’基于经验,这种经验不作形式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文本,自由改编,让个人直接的经验性投入得以自由展示,由此拉近孩子们和文学经典的距离。”刘富丽说。

每次戏剧表演都精彩纷呈。有一次,在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有个同学扮演一棵树,那棵树给刘富丽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场演出中,那棵树时而随着微风摇曳,时而随着雷鸣闪电抖得稀里哗啦,男主角顺着树干攀爬上阳台时,还得斜身配合,惟妙惟肖。就那一棵树,也看出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更不要说其他更重要的角色。表演完,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乐在其中。

搞科研,除了写文章,还要做课题。目前,刘富丽参与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语言派诗歌研究》,已经完成了其子课题汉克·雷泽尔诗歌研究,结题成果是《汉克·雷泽尔诗文集》,已经出版。

她还获得台州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第三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互补互动,为之辛勤付出,也快乐收获。“教学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谈起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刘富丽这样回答。

刘富丽,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主持省、厅级教学与科研课题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9)和省高校科研成果奖(2012.12)等6项。

(5月28日《台州晚报》)

新闻录入:潘 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