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服务基层接地气 创新机制活水来

作者:陈兴多    新闻来源: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7

本报记者陈兴多 本报通讯员秦 娟 徐菁珊

来自基层的声音振聋发聩,荡涤着心灵,播撒着精神力量,点燃了台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让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宣讲就跟进一步。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讲工作导向,以“品牌提质、培育保障、抢占阵地、健全机制”为抓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多城同创等中心工作。

组建干部、专家、百姓三支宣讲队伍3500多人,直接受众人数达100万余人,一场场宣讲、一次次演出、一个个精彩的“台州故事”……讲述着中国梦在台州的生动实践。

塑品牌提品质,扎根基层接地气

15岁就登台表演,几十年来已经创作出200多件文艺作品——在黄岩,上郑乡坑口村的郑英俊是知名的乡村大使之一。他用“黄岩白搭”向村民宣讲,广受群众欢迎。村民们说,老郑的节目有看头。如今,郑英俊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培养着本土宣讲人才。

在基层宣讲工作中,我市充分利用品牌效应,组建包含不同层次人才的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库”,扎实推进宣讲工作。去年,我市共普查出1500多名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宣讲员,在此基础上,又利用“1+x”模式组建和优化队伍,通过举办首届“台州好故事”宣讲大赛、“微型党课大赛”等活动,遴选出一批基层优秀宣讲员纳入百姓故事宣讲团,让这批“无形资产”发光、发热,不断扩大基层宣讲的影响力。

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实践证明,只有贴近群众的理论宣讲,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这就决定了基层宣讲工作不但要塑品牌,更要提品质。我市的基层宣讲工作既“顶天”,又“立地”,把许多原来在老百姓看来“高大上”的理论,融入到方言故事、小品、三句半、快板、鼓词说唱中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学得进、易接受。

新模式新载体,宣讲阵地竞发力

在路桥区横街镇洋屿村,每到78岁的退休老师罗天亮“坐堂”宣讲时,该村的文化礼堂就分外热闹。自路桥在探索开展“乡村民嘴”坐堂制以来,一批群众认同度高的草根宣讲员被挖掘出来。他们坐镇文化礼堂定期开展宣讲,并且参与文化礼堂的运作和管理。人气高涨的“老罗讲白搭”正是路桥区开展“乡村民嘴”坐堂制的一个缩影。

天台县则将理论宣教与农村文化礼堂有机整合,打造“一站式”理论宣教服务模式,实现理论宣传教育有场地、有受众,让文化礼堂有内容、有精神。

“提质扩面”赋予农村文化礼堂更多的内涵。如今,繁星般缀满台州大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基层宣讲的重要阵地。而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折射出的,是我市宣讲的载体正不断丰富,宣讲阵地不断扩大。

围绕高校师生群体,我市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在打破高校和社会的隔阂的同时,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了高校师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日前,台州籍80后海归创业达人石晨曦,走进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椒江校区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同时也拉开了今年台州百姓故事宣讲团“社校双进”活动的帷幕。翻开“社校双进”宣讲活动宣讲人名单,极限跑者陈盆滨、“箱子警察”阮林根、“水鬼”郭文标、葱油饼大姐赵林等本土最美人物赫然在列,他们为大学生们讲述心路历程,深受大学生欢迎。

在实际宣讲中,市委讲师团还根据不同的宣讲对象,安排不同的宣讲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宣讲。如农村文化礼堂宣讲由文艺类和语言类故事组成,而在校园的宣讲,则主要由语言类故事组成。此外,我市还利用新媒体,开展“在线讲”“互动讲”,对宣讲的优秀作品进行视频、音频录制,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二次宣讲,拓展了宣讲覆盖面。

建队伍强机制,常态化宣讲显活力

“宣讲工作,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潜移默化。”温岭市太平街道宣讲员金明才说。

(5月27日台州日报)

新闻录入:潘 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