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相继公布了本年度课题立项名单。我院李国辉教授《“中国影子”与法国象征主义大众化转型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李建军教授《10—14世纪东亚汉文学与儒学交汇理路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陈隆升教授《分布式动态学情的数字化测评机制及应用路径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立项。
李国辉,河南信阳人,1979年生,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西南师范大学新诗所硕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修英国和法国文学。浙江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
李国辉教授的课题《“中国影子”与法国象征主义大众化转型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影戏(俗称皮影戏)。18世纪中国影戏传到法国巴黎,产生了一种叫做“中国影子”(Ombres chinoises)的新戏种,它不断地借鉴剪影艺术、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影戏,发展出一种独立于中国本土影戏的表演形式,但是一直保持“中国影子”的名称不变。19世纪末象征主义“中国影子”达到极盛,出现了上百部影子戏,以及18个演出和制作团体。“中国影子”是法国象征主义思潮的构成部分,并促使早期的先锋文艺发生大众化转型。该课题旨在研究考察中国影戏西传史以及“中国影子”诞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调查象征主义“中国影子”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分析导致象征主义大众化转型的三种转型途径,并对象征主义大众化转型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
李建军,1974年生,四川大竹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后、宋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中文系教授,兼职硕导。近年来,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刊物(含辑刊、扩展版)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等多项省部级项目;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获得浙江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等10余项教育类荣誉和奖项。入选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151人才工程”、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省级人才项目。
李建军教授的课题《10—14世纪东亚汉文学与儒学的交汇理路》,探讨10—14世纪,东亚古代到中世转折期,汉文学与儒学交汇的时代语境、演进脉络、内在机理、深远影响等重要论题。一是全面梳理这5个世纪日韩越之汉文学作品,细致考察汉文学的嬗变脉络及其与中国宋元文学的互动规律;二是系统考察这5个世纪东亚汉文学、儒学的发展演变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厘清两者交汇的脉络,揭示两者会通的机理;三是仔细爬梳这5个世纪东亚文化圈中以汉文学、儒学等为载体的汉文化因子,呈现东亚汉文化与日韩越民族文化融合进而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探析汉文化沉浮消长与东亚文化圈发展演变的复杂关系。
陈隆升,1967年12月出生,江西南康人,199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五年,现为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人文学院教授,兼任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6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杭州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兼职硕士生导师。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十三五”师范教育创新工程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已在《教育发展研究》(国内一级)、《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5篇,出版《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学情分析论》《语文综合性学习论》等5本专著,主编《实用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实训教程》等2本教材,主编浙江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语文教学论基础》。获得市级哲社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11期封面人物。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浙江省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3年);台州市优秀教师(2015年、2020年)。
陈隆升教授的课题《分布式动态学情的数字化测评机制及应用路径研究》主要探究教学中的学情的科学内涵研究、分布式动态学情测评现状及问题表征研究、分布式动态学情的数字化测评机制研究、分布式动态学情的数字化应用路径研究及分布式动态学情测评与应用的成效评价研究。最后要基于数字化技术,从测评建模、课堂诊断、数据库建设三方面,建构分布式动态学情的数字化测评机制。基于测评机制和数据库,从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学校保障三方面建构分布式动态学情应用路径。